探尋文化復興的源頭活水 古今接續推陳出新
文章分類:國學經典
你也會想看的:論武俠打鬥,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?
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,異質文明之間的交流、磨合乃至沖突、碰撞,正是文明發展演進的常態。近代以來,在機器大工業的推動下,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、交融和交鋒,正在空前廣闊的時空中展開。這個壯闊的歷史進程目前還隻能說是剛剛開始。具體到中華文明的現實處境及其未來命運上,在這一從古未有的文明大交流中,我們應有所擔當、有所把握,進而有所作為。
古與今:接續傳統,推陳出新
“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”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儒學宗師孔子祖述堯舜、憲章文武,目的不在於復古、守舊,也不是為立言而“立言”,而是周遊列國,身體力行,實現重構社會秩序的理想。後期儒傢的發展,如西漢董仲舒,面對漢初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迫切需要,以詮釋“春秋公羊學”入手,建構起以“天人感應”“天不變道亦不變”為核心范疇的儒學體系,開創瞭孔孟之學的“經學”時代。魏晉時期,社會大變動,民族大融合,文化大交流,此時印度佛學傳入東土後風頭正勁,傳統綱常名教無力維系世道人心,“名教”與“自然”之爭遂成為這一時期哲學思想演進的主軸——曹氏父子的“建安文學”、竹林七賢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王弼創造性解註《老子》等,意在借古喻今,具有強烈現實指向。隋唐三百年,大亂大治,人心思定,儒道佛互有消長,韓愈力推“古文運動”,《原道》《原儒》尊崇儒學、力排佛老,文起八代之衰,實為一代宗師。趙宋立國,重文抑武,在理論創造上,周敦頤、張橫渠、二程、朱熹接著韓愈往下講,“出入於佛老而復歸於儒學”,援佛入儒,由“道”入“理”,由此開啟瞭儒學發展的“程朱理學”階段。
古與今:接續傳統,推陳出新
“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”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儒學宗師孔子祖述堯舜、憲章文武,目的不在於復古、守舊,也不是為立言而“立言”,而是周遊列國,身體力行,實現重構社會秩序的理想。後期儒傢的發展,如西漢董仲舒,面對漢初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迫切需要,以詮釋“春秋公羊學”入手,建構起以“天人感應”“天不變道亦不變”為核心范疇的儒學體系,開創瞭孔孟之學的“經學”時代。魏晉時期,社會大變動,民族大融合,文化大交流,此時印度佛學傳入東土後風頭正勁,傳統綱常名教無力維系世道人心,“名教”與“自然”之爭遂成為這一時期哲學思想演進的主軸——曹氏父子的“建安文學”、竹林七賢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王弼創造性解註《老子》等,意在借古喻今,具有強烈現實指向。隋唐三百年,大亂大治,人心思定,儒道佛互有消長,韓愈力推“古文運動”,《原道》《原儒》尊崇儒學、力排佛老,文起八代之衰,實為一代宗師。趙宋立國,重文抑武,在理論創造上,周敦頤、張橫渠、二程、朱熹接著韓愈往下講,“出入於佛老而復歸於儒學”,援佛入儒,由“道”入“理”,由此開啟瞭儒學發展的“程朱理學”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