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的鐵帽子王 大清慶親王奕劻的生意經
文章分類:歷史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論武俠打鬥,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?
文/靳鵬
1917年,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奕劻死在天津,時年七十九歲。慶王府按慣例,向北京紫禁城中的小朝廷討謚號,為其評定一生功業,故而停屍不殮。
內務府大臣初擬謚“哲”,按謚號解,知人曰哲。溥儀不同意,親選四字,讓內務府選擇,為“謬、醜、幽、厲”。謬醜者,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,封以此謚;幽厲者,周朝之幽王、厲王,皆為殘暴昏庸之君。
溥儀之父載灃聞此,終覺同為宗室,有所不忍,勸溥儀網開一面。溥儀仍不肯。後在親貴力爭之下,才賜謚“密”字,密者,“追悔前過”之意。
清帝遜位之後,清廷的孤臣孽子,大多遷居青島,以示遠離政治,避居海角,不食周粟。而七十餘歲的老親王奕劻獨獨選擇在天津,與這些宗室或遺臣,往來無多。宗室遺臣談及奕劻,態度大抵與溥儀相近,或嗤之以鼻,或不屑一顧。
1917年,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奕劻死在天津,時年七十九歲。慶王府按慣例,向北京紫禁城中的小朝廷討謚號,為其評定一生功業,故而停屍不殮。
內務府大臣初擬謚“哲”,按謚號解,知人曰哲。溥儀不同意,親選四字,讓內務府選擇,為“謬、醜、幽、厲”。謬醜者,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,封以此謚;幽厲者,周朝之幽王、厲王,皆為殘暴昏庸之君。
溥儀之父載灃聞此,終覺同為宗室,有所不忍,勸溥儀網開一面。溥儀仍不肯。後在親貴力爭之下,才賜謚“密”字,密者,“追悔前過”之意。
清帝遜位之後,清廷的孤臣孽子,大多遷居青島,以示遠離政治,避居海角,不食周粟。而七十餘歲的老親王奕劻獨獨選擇在天津,與這些宗室或遺臣,往來無多。宗室遺臣談及奕劻,態度大抵與溥儀相近,或嗤之以鼻,或不屑一顧。